從中山到山中

活動介紹

從2017年開始,台灣聲景協會每年7月17日,都會舉辦一系列以聆聽為主題的活動,並且也與7月18日的世界聆聽日接軌,我們希望透過「傾聽」來進行不一樣的社會運動,發展新的教育理念與環境主張。並藉由在地化的「717」的聲音聯想,期待喚醒市民能「靜一靜,聽一聽」,這對生活在繁忙壓迫節奏中的現代人,無疑是一個重新學習傾聽的機會。「台灣聆聽日」是一場公民環境運動,邀請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共同關注如何透過聲音來關心環境,促成世界轉換。過去兩年我們都在台北舉辦,2019年我們邀請了台中與高雄在地的夥伴加入,變成「三城聆聽」,希望透過「從中山到山中」的主題,一同來聆聽永續城市的發展紋理。

 

Introduction

Since 2017 Soundscape Association of Taiwan has hosted a series of listening theme activities on July 17, each year we integrate with World Listening Day (July 18). We hope that we can host the different social movement through listening and develop new concepts of education and propositions of environment. We are looking forward to awakening the citizens to calm and listen by associating the sound of Taiwan’s 717. It’s undoubtedly a chance to re-learn to listening. Taiwan Listening Day is a civic movement of environment. We invite people living on this land to pay attention to how to care the environment through the sound.

We hosted activities at Taipei in the past two years, invited local partners who are in Taichung and Kaohsiung to join, and to become “The listening of three cities”, and hope we can listen the development texture of the Sustainable city together through the theme of “From Zhongshan to the mountains”.

聲景理念

這是一個聽覺甦醒的年代。我們在尋找一個全新的可能,在一個不乏音樂的時代裡,許多人卻遺忘了如何「聆聽」。聽覺被剝奪,取而代之的是對環境的漠然與抽離,甚至把自己虛擲在空洞貧乏的刺激中,不再有更多的想像與期待。台灣地狹人稠,總面積是三萬六千平方公里,人口總數是兩千兩百萬人。從人口密度來說,台灣在世界排名第10名 ,然而台灣在地形上有三分之二是屬於山地,人口尤其集中在主要的都市區域中,加上在台灣機車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平均每平方公里的機車數計高達378輛,佔世界密度第一位,因此可以想見機車也是造就環境噪音最大的來源。然而噪音音量不但會造成聽力受損,許多公共衛生的研究顯示也是會身體造成負面的影響,包括消化疾病、心理疾病、工作效率變差等等現象。 台灣聲景協會從2017年的7月7 日正式開始推動「台北聆聽日」的活動,並且每年透過節日型的聆聽活動來進行社會教育。主要的訴求就是希望大家能夠「靜下來、慢下來」,希望所有的市民能在喧囂的環境中,仍然願意大開自己的耳朵,聆聽四周的環境聲響。並透過聲景來連結土地,連結彼此。

 

The idea of Soundscape

This is the age of hearing recovery. We are looking for a new possibility. In an era of no shortage of music, some people forget how to “Listening”. The hearing is deprived instead of facing the environment with indifference and dissociation, putting yourself in the void and no longer generating more imagination and expectation. Taiwan is a small island, which is highly populated, the total area is 36,000 square kilometers, and the total population is 22 million people. In terms of population density, Taiwan ranks 10th in the world, but two-thirds of Taiwan’s terrain is mountain. Population is especially concentrated in major urban areas, and in Taiwan scooters with an average of 378 locomotives per square kilometer which is the highest in the world are the main means of transportation, so scooter is also the greatest source of environmental noise. Noise volume can cause hearing damage, and many public health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 body can also have a negative impact, including digestive diseases, mental illness, work efficiency, etc. Soundscape Association of Taiwan officially launched the “Taipei Listening Day” event since July 7, 2017 and conducts social education through festival-type listening activities each year. The main appeal is to hope that everyone can”clam down and slow down”, all citizens are still willing to open your ears and listen to the ambient sounds in a noisy environment and connect the land and each other through soundscape.

公民聲景地圖

聽見台灣聲音的風景

台灣是個充滿聲音的島嶼,除了繽紛的大自然聲音之外,也有很多在地獨特的人文聲響。但隨著時代的變遷,許多美好的聲音正逐漸流失。為了連結這片土地上的「聲音記憶」,2019年起,台灣聲景協會邀請您的參與,打開你的聽覺感知,將屬於你獨特的聲音記憶,以及身邊美好的大自然旋律上傳與我們分享,我們將會把每一筆珍貴的記憶標示在平台上。我們特別邀請您透過錄音來紀錄「自然聲景筆記」,並且授權給國立教育廣播電台「自然筆記」節目播出(非營利目的),並有機會接受專訪。讓我們聽見自己,也聽見彼此的聲音。

公民聲景地圖

上傳聲音資料

    記者會暨開幕講座
    從中山到山中,三城的在地聆聽

    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地點: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日期:2019年7月13日

    時間:下午 02:00~04:00

    講題:717聆聽日-臺灣當代文化創舉與社會實踐

     

    內容概要:

    2019年717台灣聆聽日即將登場,717當天將會帶三十位民眾搭乘高山鐵路,來到阿里山上傾聽台灣日出的聲音,同時也宣示「聆聽時代」的來臨。在這場7月13日開幕記者會及講座當中,台灣聲景協會除了將邀請台北、台中、高雄在地夥伴來分享「從中山到山中」的聆聽日主題活動,同時也將邀請「鐵道青年」的總編輯涂峻清,從台灣鐵路發展的角度來聆聽時代的脈絡,並串聯起台灣聲景的歷史記憶。我們該如何傾聽這個時代的聲音,台灣新一代的年輕人又該如何傾聽這片土地的聲音? 這場講座將會帶給大家非常前瞻性的聆聽觀點,一起迎向新世代的永續聲景。

    講師:

    凃峻清(鐵道青年總編輯)

    范欽慧(台灣聲景協會理事長-國立教育廣播電台自然筆記主持人)

    來賓 :

    1.  台中聆聽日總召:謝文綺  (主婦聯盟執行委員 )

    2. 高雄聆聽日總召:林昆海  (高雄野鳥協會總幹事 )

    活動線上報名

    臺北城裡的中山記憶

    2019年7月20日 (上午 9:00-11:00)

    講師:

    高傳棋(臺北水窗口執行長)

    范欽慧(台灣聲景協會理事長)

    以中山堂為起點走到國父史蹟紀念館(逸仙公園),中山堂是充滿歷史聲景的地方,原為台北公會堂。穿越過歷史現場,沿途經過228紀念公園、台北放送局,沿中山南路走向逸仙公園。此處位於台北市中正區台北車站附近,又名國父史蹟紀念館,為紀念中華民國國父、已故大總統孫中山的公園。該館為孫逸仙於1913年來台時下榻之料亭,亦為當年台灣總督佐久間左馬太與孫逸仙會談政情的場所。現址為臺北市中正區中山北路一段46號,北靠市民大道一段、東靠中山北路一段、西靠台北車站。

    走在時代變遷的臺北城中,我們看到的是在既有的紋理上不停堆疊與再造的過程,而在這樣的改變中,聲音傳遞的訊息又是在城市裡如何被轉譯與再造。慢步在視覺上極為清幽,但在聲景的層面上是極度喧囂、噪音爆表的地方。我們將帶大家從聆聽的方式去感受這片地方的歷史脈絡。同時也關注我們城市中的噪音問題。

    從中山橋走入圓山附近

    2019年7月28日 (上午 9:00-11:00)

    講師:

    范欽慧(台灣聲景協會理事長)

    循著九十年前畫家郭雪湖《圓山附近》的寫生路徑,緩緩徒步而上,讓參與者藉由個人聆聽,與內在的經驗進行「調音」,也試圖讓更多在喧囂環伺下被麻痺的感官獲得甦醒,理解在此空間的細緻變遷,展現出更深度人與環境相互依存的豐富意涵。「聲音本身能夠喚起對空間的印象」,這種跨越時空的現象對應,必須透過身體參與和建構。因此,這條路線將由「中山橋」當作穿越的路線,先從北安路走向劍潭山的步道登頂,沿途將會經過《圓山附近》中所描繪的田園風光,已經變成人們各自畫圈起的「生態區」,包括卡拉OK練歌場、羽球場、早操健身區⋯⋯,跟九十年前婦人低頭耕作與土地互動的畫面形成有趣的對照,畫面中曾經出現的南國農作物已經不再生產,取而代之的是各種人類創造的喧囂,成為當代空間另一種多元的「產物」。

    聽見中山樓與山中之間

    2019年8月24日 (下午 2:00-4:00)

    講師:

    高傳棋(臺北水窗口執行長)

    范欽慧(台灣聲景協會理事長)

    中山樓位於陽明山國家公園內,這座蓋在火山口上的偉大建築是提供給國大代表開會用的,在昔日戒嚴時期,一般人根本無法窺其堂奧。這座樓為修澤蘭女士所設計,當時係政府為紀念國父孫中山先生百年誕辰及推行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於民國五十五年竣工, 落成後主要供歷屆國民大會年會使用及國家元首接待中外貴賓之重要場地。

    整體建築展現中國明清建築風格,紅簷白牆,屋頂綠色琉璃瓦,無論外形設計和室內裝飾,都展現出中國文化藝術特質, 全樓依山而起、依勢而建,特別強調佈局之對稱與外觀之壯麗;而當我們回過頭來,在歷史更迭的環境中如何思考與感受一座建立在火山口上的宮殿與周圍自然的對話,以及錯落在林間一棟棟的廢棄的刻痕,時至今日我們可以傾聽到這個地理環境還擁有的在地聲景嗎?

    717台灣聆聽日-台中大坑場

    2019年7月17日 (上午 9:00-11:00)

    講師:

    – 社團法人台灣野鳥協會

    由台灣野鳥協會及台灣聲景協會志工帶領大家從身邊的自然開始,傾聽聲音所帶來的資訊,從聲音的角度再一次認識我們的世界。
    以步行的方式,漫步在都會邊緣,教大家打開聽覺敏銳度,並引導大家思考聲音所帶來的意涵及分享大家的感受。

    用心讀見,用愛看見—玉米辰《我早就知道》創作分享座談

    2019年7月20日 (下午 2:30-4:30)

    講師:

    – 玉米辰《繪本作家》

    如果眼睛看不見,要如何讀見美好的圖像和文字,要如何體會閱讀的美好?有沒有ㄧ本書是可以讓看得見和看不見的讀者都讀得見故事!「我早就知道!」,我們也想讓大家知道,台灣有ㄧ位關懷視障朋友的創作者作到了!他創作了一本能用眼用手用心讀到的繪本《我早就知道》!

    玉米辰老師長年致力於台灣在地題材的故事創作,他的每一本作品都能感受到他對台灣這片土地的關愛,最新作品《我早就知道》是一本想讓視障者也能「看見」的繪本,在繪本製作上同時加入圖像浮雕、立體紙藝和點字閱讀功能,是一項全新的嘗試,7月20日下午歡迎來晨熹社一起認識玉米辰和他的創作世界!

    聲景散步-聆聽台中公園今昔

    2019年7月18日 (上午 9:30-11:00)

    講師:

    – 林良哲《日月湖心:臺中公園的今昔作者》

    透過【日月湖心:臺中公園的今昔】書籍作者林良哲的故事分享,
    藉由聲景的角度來欣賞台中公園的特色,覺察環境生態的珍貴,並促成永續美好的未來。主婦聯盟台中分會希望創建以聆聽自然聲景為主的戶外導覽模式,同時邀請視障朋友一起參與這美麗的故事。

    走讀鈴蘭通

    2019年7月18日 (上午13:00-15:00)

    講師:

    – 陳冬梅《台灣中城再生文化協會秘書長 》

    鈴蘭通,今日的中山路,貫穿了臺中市文化發展的歷史。讓我們隨著在地達人陳冬梅的腳步,從綠川上帶有鈴蘭花浮雕的新盛橋(今中山綠橋)出發,沿著新藝術風格的浮雕紋飾,經過兼容東西方形式典雅氣派的建築,在混雜了青草味與各時期不同族群帶來的小吃香氣當中,透過認識舊城的風華,一起重新構築屬於臺中的文化生態。

    聽見日出的聲音

    2019年7月17日

    講師:

    – 范欽慧《台灣聲景協會理事長》

    在山裡,你聽見甚麼聲音?為響應717臺灣聆聽日,林鐵特邀臺灣聲景協會理事長范欽慧老師,帶領遊客搭乘林鐵走訪對高岳觀日坪「聽日出」、水山步道「聽森音」、巨木群道「聽樹說」等,這趟旅行,讓我們帶著耳朵感受聲音,用聲音寫下旅程的記憶。

    聽見空總-尋找遺留下的城市之聲

    2019年7月20日 (下午 4:30-6:30)

    講師:

    – 楊甯堯 (台北科技大學建築系講師  )

    – 范欽慧 (台灣聲景協會理事長 )

    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所在地原本是空軍總部,同時也是地處臺北盆地正中心的位置。在一個寸土寸金的都市蛋黃區中,隨著軍方撤出後,留下的空間卻是一個讓土地修復,讓自然回來的機會,於是我們決定用自然觀察的方式,帶著大家傍晚時拜訪空總,並走訪封閉已久的台灣工業研究所的史蹟現場,以及人去樓空的空軍總司令作戰指揮中心,感受時代迴盪的跫音,並傾聽這片土地最原初的旋律。在這個充滿歷史記憶的空間中進行對城市發展的思索與想像。

    回到山中的陽明書屋

    2019年8月24日 (上午 10:00-12:00)

    講師:

    – 呂理昌 (陽明山國家公園資深解說)

    – 范欽慧(台灣聲景協會理事長)

    原名中興賓館的「陽明書屋」,興建於民國58年至59年間,昔為先總統蔣公接待國內外貴賓及夏日避暑之處,係蔣公在台唯一親自擇定興建的行館;今日則成為陽明山國家公園重要人文史蹟建物之一,並提供遊客諮詢及導覽解說等各項服務,是一處兼具自然與人文、知性與感性場所。我們將在這裡帶大家傾聽大自然的聲景。

    寧靜呼喚著公園─聆聽柴山公園

    2019年8月17日 (下午 4:00-5:30)

    講師:

    – 林昆海《高雄鳥會總幹事》

    – 范欽慧《台灣聲景協會理事長》

    柴山就是壽山,濱臨台灣海峽,盤踞高雄西南,由於山林被長期軍事管制,保留了不少原始風貌。珊瑚礁石灰岩地質,醞釀天然岩洞與諸多特殊生態,台灣獼猴更是柴山具代表性的野生動物,1989年起,逐漸解除軍管範圍後,更是高雄市民遊憩、生態觀察的最佳去處。

    柴山擁有植物約917種、鳥類137種、哺乳類16種、爬蟲類 22 種,還有難以計算的昆蟲,真的是一座自然生態寶庫,更有絕佳各式聲音風景,隨著起落的地形,不斷演奏鳥叫蟲鳴風聲迴旋曲。

    這樣一座聲音寶庫,怎能不用心呵護!台灣聲景協會將推動壽山自然公園成為「寧靜公園」(Quiet Park International),讓鳥鳴山更幽,真正享受幽靜,也維護在地物種多樣性。讓我們身心靈都靜下來,重新學習傾聽土地傳達的聲音!

    海軍造船廠宿舍裡的中山基地─聆聽旗津半島

    2019年7月27日 (上午 9:30-11:30)

    講師:

    -李怡志國立中山大學社會系 兼任講師》

    -洪永鑫台灣聲景協會 秘書長》

    旗津中山大學社會開創基地原為海軍第四造船廠技工宿舍,周邊迴繞海軍眷村和「大陳聚落」,距離旗津輪渡站約15分鐘的步行路程。從雜沓熱鬧的中洲三路進入,沿著彩繪圍牆走幾步,便可看見一座舊式水塔、三根煙囪、長型房舍和一片香草花圃,以一種過份靜謐的姿態展開。

    戰前日軍倉庫現已被國軍海軍船廠包圍,周圍不時傳來修造船廠內敲擊的金屬聲、木鋸聲和廣播聲,居民說著大陳外島的台州方言,圍繞在蔣公報恩觀的埕前乘涼,彷彿一處與世隔絕的秘密基地。邀請大家一起進入歷史場域的真實空間,聆聽推疊錯置的旋律與聲響。

    等待黑面琵鷺─聆聽茄萣濕地

    2019年7月21日 (上午 9:00-下午5:00)

    講師:

    -林昆海《高雄鳥會總幹事》

    -陳泉潽《地球公民基金會專員

    -李佳紜《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生態聲學與空間生態研究室)約聘研究助理》

    高雄茄萣濕地是台灣南端最大的候鳥度冬棲地,面積廣達181公頃,夏季有鳥類繁衍,冬季吸引候鳥度冬,調查記錄曾達166種鳥類,超過15000隻,包含國際級保育鳥類黑面琵鷺占全球超過5%數量,及小燕鷗、魚鷹、遊隼等鳥類。濕地公園結合「魚塭」、「塭寮」、「濕地」、「紅樹林」等元素,目前是「地方級濕地」,但以生物多樣性及稀有性來看,相較高雄唯一的「國家級濕地」洲仔濕地,茄萣濕地條件完全不下於洲仔濕地,地方保育團體力促茄萣濕地應列為國家級濕地。 台灣黑面琵鷺棲地多面臨開發壓力,例如茄萣濕地的1-4號道路開發、永安濕地的興達電廠擴建、嘉義布袋與台南七股太陽能光電鋪設等,黑面琵鷺棲地持續縮減、分割。 如果濕地持續開路,黑面琵鷺變少、甚至不來了,台灣多年保育成果可能因此功敗垂成!

    就讓我們來聆聽茄萣&永安濕地聲景,感受南臺灣野鳥親切的呼喚,一起保護這片生態資源寶庫!

    今年將首創聆聽濕地水下聲景,讓我們來聽聽,水裡面有甚麼奇妙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