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自然鳥鳴到古典樂音 尋找在地獨特旋律
2017 年 7 月 15 日范欽慧:在水漾森林中啟聲明音
2017 年 7 月 15 日我在雨林中靜靜聽著。在濃密的森林中 ,居然聽見了熟悉的聲音,我趕快把麥克風調到發音的源頭,很快掌握到那成群在樹頂穿梭的亞洲綬帶鳥,美麗的尾羽有如白色絲帶般在綠林間流轉,有如天降仙子。我之所以有能力快速捕捉到牠迷人的身影,正是因為我的腦中有一個聲音資料庫,之前我曾經在蘭嶼的忠愛橋下曾經記錄到黑綬帶鳥的叫聲,雖然種類不同,但是有著類似的曲風。可以確定的是,這些生物一定出於同源,也許在異地各自繁衍,總保留著某種線索。
因為聲音,讓我對身處的世界有了不同的體會。回想我二十年前開始錄音的起心動念,就在於我在賞鳥時發現,大部分人類對鳥的掌握都是透過視覺來判讀,但是我清楚知道,在我身邊圍繞著許多生命,即使我看不見,牠們仍然透過聲音證明自己的存在。
於是多年來,我開始透過錄音的方式,讓自己能成為「透過耳朵就能觀察環境」的人。我知道聲音有絕對的在地特質,透過不同生物彼此之間的組合,其實透露出所在的海拔位置、林相,甚至同一種物種,因為分布地區的差異,而出現不同的「方言」,這種歲月演化的成果,可以說是「一地一聲景」,聲音與土地的關連鏈結之深,但是大部分的人對周遭環境的理解,鮮少從聲音來認識。
我在沙勞越雨林錄到各種有趣的聲音,想要琢磨出源頭。我向在國家公園任職的Jack先生詢問,他本身是當地的原住民。他聽了我一堆的錄音內容,卻無法提供各種指證,只問我有沒有拍到任何照片。難道這些聲音對他們沒有任何意義嗎? Jack回答說,這些聲音在他父母那一代是有重要的提醒,因為以前的人沒有手錶,也沒有時間概念,但是他們可以透過一種蟬叫聲,就知道甚麼時候該下田工作,聲景與生活節奏息息相關。但是現在這裡的人通常生四個孩子,家裡就會有五部車子,這些人從小就坐著車子在雨林中穿梭,誰又需要去「聽見雨林」? 然而不識聲景,往往連自己失去了甚麼都不知道。就算置身在全世界最美的聲音殿堂中,我深刻體會到一件事,我們必須找回更多跟土地之間的聲音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