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聲音明日歷史」 城市聲景交織噪音世紀文化
2017 年 7 月 15 日范欽慧:聽見雨林
2017 年 7 月 15 日【搶救寂靜,聲物狂想.系列報導6】
2015年5月27日台北訊,特約記者陳筱婷報導
柴山猴子嘶嘶嘶的吼叫、台大校園內牛蛙呱呱響亮搭唱,仔細聽,每個地方都有它專屬的環境辨識聲音。由台灣文創發展基金會、台灣聲景協會合作主辦的「聲物狂想曲」系列講座,昨(26日)晚進行到最終場,主題「大地精靈的樂章——尋找在地的旋律」邀請到台大森林系副教授、鳥類專家丁宗蘇、記錄坪林聲景、台大城鄉所博士生黃潤琳與長笛演奏家蔡佳芬,從鳥聲出發,帶領聽眾聆聽欣賞在地聲音。現場更首次發表演奏家蔡佳芬為太平山聲景所創作的長笛作品,為講座帶來壓軸好戲。
解鳥語重點 人人都可以是公冶長
《論語》中,孔子的弟子公冶長因解鳥語而得到鳥的幫助,不但從獄中脫困,最後還娶了孔子的女兒為妻。丁宗蘇以此為引,分享自己在熱帶雨林探險途中,也曾因聽聞鳥群突然發出「咖!咖!咖!」警叫聲,提高警覺而避開了兇猛的老虎。他感激鳥救他一命,風趣地說:「只要了解鳥的聲音與意義,人人都可解鳥,都是公冶長。」
其實鳥語不難,大致上分兩種,簡單短促的叫是警告、防禦、個體聯絡;複雜多變的鳴唱則是宣示地盤與取悅伴侶。丁宗蘇現場即讓大家欣賞多種不同的鳥音,有的固執可愛,像「花腔女高音」深山鶯就從低音不間斷地哼至最高音後,才鬆了一口氣用無力低沉的聲音繼續哼,看似在表演特技,其實是在宣示地盤;而總是瘋狂潑辣鳴唱的台灣畫眉,常為了宣示領土範圍,與同伴相聚叫囂比誰最大聲,但也因此特性,台灣畫眉很容易中了獵人圈套、被捕受困。
深山鶯精采的鳴唱聲;錄製者:bfpeng
聽鳥 解環境問題
地域隔離會造成人類多樣化的方言,甚至是演化成不同人種,鳥也是如此。丁宗蘇表示,大都市中有太多噪音,分割了鳥類棲息分佈,因地理位置的隔離,讓鳥「在地化」成了新品種,因此鳥聲也可視為環境指標,代表某一區的特殊物種。
有趣的是,不同鳥有不同個性,如反舌鳥會想為了「把妹」,模仿聽到的聲音;竹鳥則喜歡回應人類的口哨聲。台灣鳥類多樣性高,想聽到鳥叫其實不難,但長期認真聆聽的人,就會發現現在的鳥鳴與從前已大不相同。在鄉村地區,一整天或許都聽得到鳥鳴,但在都市,因環境變化、噪音干擾,鳥鳴早已「噤聲」,只有早起才聽得到了。
彼此傾聽開始 聽見坪林的心跳
「大家今天喝水了嗎?」在鳥類專家之後接棒的黃潤琳,第一句話竟是關心台下聽眾是否補充足夠水分。原來,位在坪林的翡翠水庫集水區因生態保護得當,讓我們得以享受純淨的水,但當地原本以茶為業的居民卻有不少迫而轉行。也許是因為出身心理系背景,他很不捨在雪隧開通後,逐漸遭世人遺忘的茶鄉坪林。
一次因緣際會下,黃潤琳聆聽到民族音樂老師蔡佳芬為坪林的特別演奏,因為音樂作品與土地連結,讓他深受感動。於是便開始記錄創作出屬坪林的聲景作品(從49分~57分),讓大家透過聆聽感受茶葉耕作過程與辛勞、以及坪林的環境與自然。
這樣的作品深受國外朋友肯定,但在坪林居民的心中卻不足為奇,黃潤琳這才發現,聲景除了展現一個地方的自然與文化,還需有在地居民的認同歸屬感,也就是「生命的聲音」。於是他開始與在地居民從生活中聆聽、感受,過程中還意外發現遺失已久的「相褒歌」,雖傳承至今唱法、曲風、內容皆不相同了,但在相褒歌的傳承與更新上,看見坪林的歷史脈絡與改變。
當我們開始聽,必定會聽到生活的聲音,像是鄰居的狗在吠、垃圾車從遠方而來、大家急促的收拾與腳步聲、防火巷各種蒸、煎、燒、切的動感。然而當一個社區寂靜時,會發生什麼事?對他而言,聲景是從彼此傾聽開始,去了解他人、環境後,才可聽見土地的心聲、人的生命故事。
音樂有限 自然無盡
法國偏愛鳥鳴的作曲家梅湘(Olivier Messiaen)為了紀錄鳥鳴聲而旅遊各地,《鳥類圖誌》是他1956年~58年的作品,在13首曲子裡有77種歐洲鳥類的鳴叫聲。他經常穿梭在森林中,詳細觀察各種鳥類的棲息地風景、一天之內的變化與附近的鳥類,妻子也協助錄下珍貴的鳥叫聲讓他在樂理上做不同的創新變化,詮釋出他對鳥鳴的情感、對自然風光生動的描繪。
而在台灣,長笛演奏家蔡佳芬也為太平山自然聲景創作出長笛作品《寂靜山徑》。在演奏前全場安靜的只剩空調聲,疑似太平山上的窸窣草動聲緩緩出場,接續餘音裊裊的長笛音則片段起伏婉轉如新鶯出谷般融入自然音中,好比長笛也是源於太平山上自然中的一部分,與山上的蟲鳴鳥叫搭配的天衣無縫。促成這樣的創作,其實是野地錄音師范欽慧與蔡佳芬相遇,激盪出將生態自然融入古典音樂的創作的妙點子。而厲害的是,作曲家洪婉清與演奏家蔡佳芬兩人始終沒有去太平山,只聽了范欽慧在山上錄製的音檔,進行聆聽、想像與創作。
蔡佳芬表示,五線譜的記譜是有線的,清楚明瞭,但自然是無限的,多重音交疊變化也無法預測,這讓她與洪婉清在創作過程遇到些微瓶頸,後來請范欽慧訴說每個音檔的背後故事後,慢慢能感受來自太平山上的聲音,才轉化了對自然音的感動,加入新的詮釋與情感。
這次講座中,在作曲家與演奏家首度嘗試下,生態與音樂相輔融合,讓生態音不再只是背景音。就像范欽慧在自然中聽到的一個聲音,觸動了展開搶救寂靜的行動,蔡佳芬期待這次的演奏後,能有更多台灣在地的聲音會被陸續聽見。